妙计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妙计小说 > 人生续集 > 四

四 (第1/2页)

第四章
  
  中秋节,马店村学校临时组织了一次欢迎会和对全校教师的表彰会。一方面,欢迎刘巧玲老师的加入和高加林老师的回归;另一方面,是为了庆贺这一年中央政府给予“教师”这个弱势群体足够的关注和重视。
  
  这次自发组织活动是建立在当时国家对“教师节”的恢复这样的大背景前提下进行的,当然,为此而狂欢的也包括全国各中小学。
  
  早在3月份的时候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,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: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。提案指出,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,应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。
  
  我们知道,这个提案迟迟等了接近5年时间,至1985年1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才一致通过: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“教师节”。
  
  当然,有关历史原因,中间的有些艰难历程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说。需要做点简单说明的是: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标志,中国迎来了教育的春天。但是,由于在“文革”中,教师这个群体因为是“臭老九”而备受歧视。到了80年代初,教师,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地位低,依然是一个普遍性问题。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分配,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先工商,后财贸,去哪也不去学校。
  
  这样的背景导致中小学严重缺失教师,不得已只能在民间扩招民办教师。民办教师没有编制,早期的报酬就是工分,工分再折算成粮食、谷物、油料等。而这些工分是大队里从各个生产队摊派出来的。所以,民办教师在这个阶段的选聘、任用、辞退、转岗、待遇基本上由大队决定。
  
  从80年代开始,民办教师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,使用指标已严格控制,在增加民办教师的同时,又联合国家教委等部门,下发《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》,对民办教师执行:“关、转、招、辞、退”五字方针,稳定和巩固了这一特殊时期的教育现象。
  
  至1985年9月10日当天,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《致全国教师的信》,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,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和个人。
  
  历史是多面的,有黑有白,《光明日报》报道的北京“怀柔事件”毕竟是小概率事件。
  
  但我们需要承认,在农村,“教师”这个职业,还是满吃香的。
  
  其一:大部分农村老百姓对“教师”这个职业是挺敬重的。当面或背地都称之为“教书先生”,跟社员们相比较,社会地位相对较高;其二:工作相对轻松,集体化时期,普通社员都要参加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。而上学讲课,虽然学校校舍简陋、条件差,有句话叫“土台子、泥孩子”,但总比田间地头强,雨淋不着日晒不着;其三:相对较好的待遇,民办教师也是靠工分计酬。只是这个工分计算有点特别。大队小学所有的民办教师都回自己所在生产队计工分取酬。工分标准是按照同龄人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定。举例,二十岁左右的民办教师,他的同伴中在生产队评定什么样的底分,他就参照拿同样的底分。注意是按最高的定,不能按最低也不能按平均。这就体现出了农村对民办教师的重视和优待。
  
  除此之外,当年的民办教师每个月还有5元的生活补贴,至80年代,增加到7至8元不等。这笔钱由大队统一出,不需要生产队拿。至于这笔钱到底是由大队出还是国家补助,我们不予深究。
  
  顺带说一下,民办教师是不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的,却要按最高标准计工分,年底参与生产队分红,分粮食分现金。对于民办教师来说,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和待遇,但对生产队其他农民社员来说,又是不公平的。所有的这一切,都说明“教师”这个职业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是何等的受尊重。
  
  高加林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民办教师的一员。
  
  无论如何,尽管“教师节”的确定日期有所延后,这并不影响提前知道的人们要因此欢庆,各地政府部门也是踊跃支持,一些条件好的乡镇,甚至会划出一部分资金来组织这样的活动。
  
  学校把日子选在中秋节当天,同时还有另一层用意,就是要子子孙孙记住,陕北曾经的那段暗无天日的灰暗历史,那是祖先的耻辱,更是对旧社会旧制度无声的控诉。
  
  陕北人的中秋,相较于别的地区的中秋可不一样,陕北人除了吃月饼,还有吃羊肉的习俗。而这个习俗,于陕北人而言,却有些隐晦、有些窒息、有些深沉。
  
  据祖辈口口相传,中秋节吃羊肉这个习惯,是在元朝以后就开始形成了。延续至今,是陕北人心中无法言喻的疼。
  
  相传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,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:把人分为四等,一等蒙古人,拥有政治、经济、法律上的特权;二等色目人,是归顺较早的北方少数民族;三等是汉人,指长江以北归顺较早的汉族人;四等是南人,指原来南宋管辖的人们。
  
  为了巩固统治,元朝统治者把有功劳的士兵和族中部分男子分配到汉人家庭,每户一人,拥有绝对特权,主要的目的是监护各户的活动。
  
  各户中的蒙古人,不仅不干活,还吃最好的,穿最美的,并且拥有初夜权和特婚权。各户汉族男人,时常反抗,结果都被镇压,长此以往,有些汉人家庭便只剩下蒙古族的这一个男人。几代下来,儿孙也是蒙古人的后裔。
  
  当时所派的蒙古人多是蒙古鞑靼一支。人称“靼子”,家中儿孙尊称被供养的蒙古人为“鞑靼”或“大大”。(这也是现在农村有些家庭的儿女称呼父亲仍沿用“大大”一词的直接原因)
  
  元末,朱元璋占据半壁江山,派徐达、常遇春率明军北伐,与元军对峙,准备决战。时值中秋,刘基(即刘伯温)谋划利用中秋节时机发动汉人暴动。他们在月饼中藏有“各家各户八月十五夜杀鞑子”的字条,到处秘密发送或低价卖出。八月十五中秋月夜,收到月饼的各户纷纷响应,发起暴动,杀死了住在自家的靼子,取得了成功。十六日,明军向元军发起大规模攻击,一举击败元军,全线告捷。
  
  之后,朱元璋下令大规模“杀鞑子”,屠杀对象包括蒙古人和黄淮流域蒙古人相对集中地区的所有人,因为蒙古对汉人搞了一个长达80年的初夜权,一些汉人狠心摔死了头胎,也有一些保留了下来。为了确保民族纯化,不得不把疑似蒙古人也杀光,于是当时的塞北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,后来这里的汉人都是从山西中部和胶东半岛迁来的大量“纯种”汉人。
  
  明朝建立后,为了纪念“八月十五杀靼子”的功劳,朱元璋颁旨:每年八月十五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,除了吃月饼,还要吃羊肉。据说羊是蒙古人的特产,中秋节吃羊肉有“宰羊吃掉靼子”的寓意。
  
  当然,传说归传说,陕北人中秋节杀羊吃羊肉本来也有自己的考虑和讲究。
  
  另外,从口感上讲,春夏两季的羊正在成长期,羊肉里草腥味儿较重;一到秋天,羊已经储存了足够的脂肪迅速长肥,青草味变淡,肉质最为鲜美。而且,不管从哪个角度,中秋节是个节点,对于陕北的农人来说,选择在八月十五杀羊吃肉改善生活是经验,也是科学。
  
  学校临时支起了锅灶,大铁锅里羊肉翻腾,再用清火慢炖,约一个上午的时间,清炖羊肉就熟透了。陕北农村吃羊肉基本不加什么调料,要保持羊肉的原味。一把盐、一把干地椒,炖出的羊肉那个香啊!萦绕在周边的山茆沟梁,让一些干活的年轻小子嘴馋并流出哈喇子,光闻味却吃不上,嘴也就不老实起来,唱两句信天游,聊以熨帖一下饥肠辘辘的肚腹,也是一种慰藉。于是,酸曲便不知道从哪个山梁圪崂里飘了出来,在山间回荡:
  
  手拿羊肉怀揣糕,
  
  跟上我亲哥哥走;
  
  荞麦饸饹羊腥汤,
  
  死死活活相跟上……
  
  若干年,若干代,陕北人就是用信天游这种苦中作乐的方式,繁衍和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儿孙,在这片土地上,艰难,并坚强地活了下来。
  
  吃过羊肉喝了羊汤,老师和孩子们忙活了起来。
  
  这个秋天是美好的,因为这个秋天让身为“教师”这个职业的人看见了曙光和希望。
  
  表彰会和欢迎会的各种文艺文体表演在一星期以前就准备开了,舞蹈文艺方面节目排练由新加入教师刘巧玲全面负责,已经练习得差不多了。体育竞技方面交给了另一位中年男教师。高加林因为中途离开过学校一段时间,所以暂时没有参与。
  
  一切准备就绪,届时将由校长致欢迎词,学校管理委员会代表马栓和高明楼书记颁发表彰证书和聘任证书。听说,还有各村组织的村秧歌队参与,此时已经陆陆续续在来的路上。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师生节日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