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 断袖之癖 (第1/2页)
八月末尾之时,太原突然热闹了起来。原因无二,来自各地的推选士子全都汇聚太原城参加科举,足足有近六百多人。在此情况下,太原城的安防加强许多,日日夜夜都有差役在各地巡逻,防止有人寻衅滋事。
明面上是各地推选,实际上底下走的还是中正选士那一套,大多数能来太原的还是一些世家子弟,寒门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尽管姜承枭心里有所准备,但还是不由得苦笑。
任重而道远啊。
由于参加的士子过多,不得已,姜承枭派遣军队在城外搭建行营以作考试场所。
每一个入城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出示相关的文书证明,一经发现作假的情况立即关押牢狱。
这段时间,太原城各处的客栈、酒肆、茶楼等地生意火爆,几乎日日都有士子聚集在一起讨论关于科举的事情。
“良之,这就是太原么,虽然看起来没有洛阳繁华,但却人声鼎沸,百姓脸上都是笑容,无半点兵祸之苦,真乃乱世之净土也。”一名衣着略显寒酸的士子,抱紧了怀中的包裹,瞧着大街上的景象,对着身旁的楚良之说道。
其身旁的士子浓眉大眼,脸色枣红,身材略显矮小。
“北晋毕竟南压三国,假以时日统一天下也不在话下,可以想见。”楚良之颔首。
许宗敬点了点头,“若是此番能科举高中,定要为家乡谋得太平。”
他们二人出身巴蜀之地,此番来太原,就是为了能做官造福家乡。巴蜀战乱的时间太长了,北晋拿下巴蜀,平民百姓和心怀天下的士子都看见了和平的希望。
“走吧,先寻个住处。”
二人进城之后寻找客栈,但是走了一条街又一条街,几乎所有的客栈都是爆满,仅剩的几家客栈,房租他们又付不起。
二人立在街边,茫然的看着来往的行人,有种流落街头的落败感。
“良之,该怎么办?”许宗敬望着楚良之发愣。
“我也不知道。”
他们人生地不熟,从巴蜀赶来太原,身上的银子已经花的差不多了,哪还有什么闲钱。
他们的情况并非一例,许多出身偏远郡县的寒门士子都是如此,这个问题也被负责科举的礼部官员看见,相关的奏折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姜承枭案上。
于是,姜承枭下令,由朝廷出资,安排士子们入住鸿胪寺。对此,得知消息的寒门士子纷纷赞颂昭王仁德。
问题大多都是在实际中发现的,比如这次的这个小问题。他们先前就没想到会出现客栈爆满的情况,下次科举的时候,朝廷或许需要建造相关的房屋供寒门士子入住。
垂拱殿。
姜承枭正在处理政务,最近这段时间主抓的还是科举一事。不过随着巴蜀彻底平定,朝廷还需要调遣粮食前往巴蜀赈济百姓,以冀百姓归心。
此外,李药师的数万兵马镇守蜀中也需要粮草。
这次关于粮食的事情,户部尚书郑善愿很痛快就完成了相关的调度。
相比较去年的中原、关中两处战场,将近二十五万左右的大军粮草,这次李药师的兵马粮草完全能够支撑。
再者,巴蜀汉中只要能够恢复,到时候粮食就能够源源不断的收上来。
“此次科举,乃是我朝大事,两位尚书切记不可掉以轻心,务必要做到完善。”姜承枭目光看向礼部尚书裴矩、吏部尚书虞世南二人。
“遵命。”二人连忙答应。
裴矩道:“王上,此次科举,九州之地士子皆入太原,足可证我朝之盛。”
姜承枭笑道:“南方三国不过乱贼,天下士子心中都有一杆秤。”
这其实不难理解,似此等机会,哪有士子愿意放过?
纵观如今天下,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明白北晋的势头,放着光明大道不走,难道要去效忠宇文述、萧统之流?
再者,宇文述他们有胆子玩科举吗?
姜承枭心中对此是不看好的,建立在江南士族基础之上的梁国,根本没有资本,更没有实力开科举。
想起萧统,他倒是记得不久前李药师给他的数份战报。信中告诉他,相比较许军,梁军的实力更差!
虞世南道:“王上,几个时辰前,吏部属官告诉臣,有不少青州士子也来了,是否要接纳他们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